2007年10月29日星期一

李柱铭:中国的奥林匹克机遇

图片:香港人权观察负责人罗沃启(左一),李柱铭(左三)和香港立法会议员单仲偕(右一)10月19日在华盛顿演讲会上。(RFA记者申铧提供)

  立法会议员李柱铭在《华尔街日报》撰文,内容提及希望美国总统布殊透过北京主办奥运会的机会,要求中国改善人权,结果引来轩然大波;李柱铭强调,有人故意曲解文章的意思,他所做的都是为了香港好,并表示不会为此而道歉。为了「正本清源,本报再刊出李柱铭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评断。 《信报》编者按2007-10-29)


 当美国总统布殊接受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邀请出席八年北京奥运时,白宫发言人表示:「布殊是以体育爱好者的身份出席,他参观奥运并无政治含义。」笔者也是体育爱好者,尤好观看世界杯足球大赛,但我会鼓励布殊总统以更宽弘的视野去看待今次北京奥运所带来的机遇。他应该利用未来这十个月,促使我国在人权,包括新闻、结社及宗教自由方面,作出显著的改善。


  事实上,这些改善应该是可能的,因为中国领导人早已许下了有关的承诺。中国各层次的领导人向国际奥委会申办北京奥运之时及其后,均曾对全世界表明,他们藉今次奥运会去改善国内硬件建设之余,更会带来其它方面的进步。


  北京奥组委常务副主席、北京副市长刘敬民在一年曾向《华盛顿邮报》表示:「申办奥运,我们不但要提升北京市的发展,还有社会整体的发展,包括民主及人权。」他更补充说:「若大家有了像奥运这么一个目标,将有助我们建设一个更公正和谐,更民主的社会,也对中国融入国际社会提供助力。」


北京似无法兑现承诺


  笔者非常赞成这个看法。可是,当下的中国政府,对人们朝夕期盼的改革承诺却似乎无意兑现,甚至开倒车,像香港的政治发展便几近完全瘫痪,曾经许下的全面民主进程并没有落实。但是,我们不应因此而放弃改革的机遇,反而应该因此而要更进一步要求直接参与商讨这些迫在眉睫的议题。


  布殊总统接受邀请出席北京奥运时表示:「这是中国领导人表现信心的时刻,他们可以利用这机会表示他们有意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然而,改变不应只于一时,因为中国需要的是长远结构性的改革,包括:把中国共产党纳入法治框架之下,解除对媒体及互联网的封锁,容许信徒自由地去进行宗教活动,停止对关注艾滋病患者及环境问题的公民社会组织的滋扰,以及响应社会在现有政治制度下对管治问责的小小诉求。布殊总统和其它将会出席北京奥运的国际领袖,对以上种种,不应等到开幕典礼时才有所表示,而现在便要立刻开始不断的努力,以达致这些目标。


  从近代奥运史看,我们可以乐观地相信,举办奥运是会令中国进步的。南韩在八八年申请举办奥运时,仍然是一个军政府独裁统治的国家,但基于国际社会的参与,以及在全世界目光下不想出丑人前,令南韩政府在奥运举行前六个月展开了以前迟迟未实行的和平政治演变。自此,南韩便发展成为亚洲最稳定并且也是最有活力的民主国家。当然,中国和南韩的境况未必尽同,但历史的教训是奥运确能打开一扇活窗,让中国政府需要正视就不同议题曾作出的承诺。


  在美国及其它地方,都有不少人因中国政府和苏丹进行贸易及支持缅甸军政府,而提出要杯葛北京奥运。作为一个中国人,笔者促请他们要顾及奥运对中国仍能促成的正面影响,包括国际传媒密切注视下所能促成的正面作用。这次肯定是中国领导人以建设性的取态,积极地运用他们在亚洲及非洲的影响力的时机。如此,北京既可开展负责任的外交政策,并可以行动说明中国并非对国际间的反应不闻不问。


办一个最骄人的奥运


  全世界的中国人都为北京举办奥运感到骄傲。中国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系,明年八月的奥运,更可能会是历史上最骄人的一次奥运。但是,若我们只会赢得金牌,但社会在民主、人权及法治上的发展却仍然停滞不前,全国人民实在又有何得益?


  笔者希望这次奥运机遇可以在中国,无论对国内发展或外交政策,均带来催化效应;也希望在奥运会后,全体中国人的集体回忆中,除了记得中国人将赢得的奖牌外,更包括今次盛事是中国人权和法治的转折点,那才是今次奥运值得欢呼喝采的事。


  本文在本港几家报章有不同的中译本,本篇为詹德隆先生参考其它译文后的新译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