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6日星期日

林培瑞:六四纪实《血路1989》序言

我认识捷生兄二十九年了。时光流转,屈指数来,“六四”也满二十周年了。

《血路》 写捷生目睹“六四”的经过,是极为可贵的文章。无论如何,“六四”是二十世纪历史上的里程碑之一,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事情,全球的媒体紧密关注,现场的纪录 和录像广为传播。但后来的文学描写并不多。1990年,在人们的血腥记忆还新鲜的时刻,方励之教授写了一篇“共产党的遗忘术”,指出天安门的年轻学生不太 了解十年前的“民主墙”活动;民主墙的干将对“57右派”的先先后后也不算很清楚。再过几年,方认为,也很可能会出现一代对“六四”并不清楚的青年。今天 果然如此。中国的媒体,课本,博物馆不但不提六四,而且有十七年一直没有提过,现在大部分二十五岁以下的人都没听说过六四,少部分听说过的人也不当它一回 事。是屠杀?是风波?不知道。

当然,有一些孤独的勇敢人士还在坚持。丁子霖编了她的《寻访六四受难者》,把六四的悲惨故事以朴素的文笔写出来,是 很动人的作品,在香港出版,大部分大陆读者分享不到。蒋彦永写了公开信给党中央,把他六四凌晨亲自目睹过的一些血腥印象写了出来,并要求党中央“纠正错误 ”。党中央考虑了“纠正”没有,很值得怀疑,但蒋大夫,作为猴面前的挨刀鸡,被捕了几个星期。国内的知名作家写了六四没有我们也不知道,但至少到现在没有 发表过。国外发表过一些回忆录,也有一些外国人拍过电影,但很难找到名副其实的文学作品。

捷生的“血路”是物以稀为贵的例子。既是第一手的资料,又是用文学语言来描写,逼真又有深度,水准类似于范长江写三 十年代的四川贫困,或强纳森夏尔(Jonathan Schell)写六十年代的越南战争。关于六四的平凡叙述尽管我读过很多,但这次读“血路”又给我一种“震撼”的感觉。军队进城,开枪流血,心慌惨叫,在 捷生的好文笔下都有活生生的“现场”味道。它既微观又宏观,还有一种超脱的感觉,似乎是从上面往下观察这次骇人的人为灾难。

《血路》之后题名为《最后的北京》的一文,描写捷生和友人刘心武在六四后离开北京的故事。先后的经过充满悬念,读起 来很有吸引力。但从更远的角度去看,这故事也令人心酸,甚至产生一种带有反讽色彩的惋惜。这是一位很有天份的中国人,“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最后偷 偷摸摸地逃亡,六四的刽子手们也“胜利”了。

但是历史没有终结,记忆还在燃烧,所以就有了这本《血路》。

(作者为美國著名漢學家)原载《苹果日报》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