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胡少江:中国只提准备金率不加息有利政府不利人民

2010-12-03
今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五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的调整幅度为零点五个百分点。尤其是在十一月的下半月,连续调整准备金率两次。调整后的 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为百分之十八,已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从理论上讲,作为货币政策的工具之一,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味著强迫金融机构减少其贷款的数 量,从而达到减少市场货币流通的目的。显然,中国政府频繁采用这一政策是为了减缓货币流通,从而应对日益增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世界各国在利用货币政策来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时候,除了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之外,其他的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调控基础货币数 量、变动基准利率、中央银行再贷款或者再贴现等等。相比之下,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调控基础货币数量以及通过央行再贷款这两招用得最为频繁;调整利率则对市 场的影响最为广泛而明显。而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是相对使用较少的一种工具,在许多发达国家,存款准备金率事实上很低甚至为零。为什么中国政府在运用 货币政策时回避利率工具而偏爱准备金率呢?

今年以来,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节节攀升,即使是根据普通民众根本就不相信的官方数据,十月份 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百分之四点四,与九月相比上涨了百分之零点七(换算为年上涨率相当与百分之八点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普通民众的 人民币储蓄存款利率已经连续十一个月低于通货膨胀率,虽然中央银行在十月二十日上调了存款利率,但是仍然大大低于现行通货膨胀率。例如,调整后的一年期存 款利率为百分之二点五,低于当月的通胀率近两个百分点。

人民币存款利率为负值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有比较大的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的 空间。但是中国政府却非常不情愿采用调整利率这一国际通行而又显著有效的货币政策工具,今年以来仅在十月份将利率提高了零点二五各百分点。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这背后的道理并不复杂:同样服务于控制通货通货膨胀的目的,提高利率将更多地通过市场来发挥作用,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给了政府更大 的控制空间。

例如,利率提高后,势必增加企业占用资金的成本。如此一来,那些效益较底的企业就有可能无法负担升高了的成本遭遇困境。只要 利率调整到了合理的符合市场供求的水平,政府想要继续支持其所偏爱的企业,只有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无法在银行的贷款行为中干预过多。而补贴亏损企业则将 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长此以往,政府吃不消,公众也不答应。但是,保持低利率不变,仅仅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政府就能够对这些效益不高的"嫡系"企业进行 保护。因为它可以通过政府控制的银行优先向这些企业贷款,而不必提高政府的财政支出。

但是,迟迟回避通过提高利率来控制通货膨胀对民众、 尤其是低收入民众非常低不公平。存款期限越短,利率越低,储蓄者遭受的负利率的损是越大。而由于生活困难和面对生活的不确定性,那些存款期限短的都是低收 入民众。高收入人群虽然也受到负利率的影响,但是相当一部分人或是通过利率较高的长期储蓄存款或是通过其他形式的投资来减少和回避负利率带来的损失,尤其 是因为许多投资的收益是有可能高于通货膨胀率的,所以他们中的有些人还可能在通货膨胀中渔利。

同时,单单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在中国现有的 情况下也未必十分有效。尤其是那些与政府和银行关系密切的企业,低利率是他们进行市场投机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仍然会尽其所能套取贷款,继续推动中国的市 场泡沫,而这正好与政府控制通货膨胀的初衷相违背。不仅如此,在不愿意调整人民币汇率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势必通过公开外汇市场操作的方式继续通过投放人民 币购买美元来稳定汇率,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抵消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带来的控制货币流通的效果。


――RFA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