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6日星期五

胡少江:“入常”的寡头交易四规则

图为现任中共九常委

原题:“入常”的寡头交易规则
2012-10-26
十八大在即,境外的媒体提出的新常委名单五花八门,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现任适龄政治局委员。其实,不仅是境外媒体对这个五年(或者十年)一度的“新常委猜谜”的游戏乐此不疲,包括近四百位中国执政党的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在内的中国政治精英们目前也都在焦急地等待著谜底。

这一现像表明,政治规则的不透明和政治前途的不确定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占有主导地位。这也是对那些声称中国在政治继承问题上已经实现了制度化、程序化的中、外政治学者的一个嘲弄。当然,缺乏透明的规则不等于没有规则,但是它是一种没有法律准则的潜规则。这种人治的潜规则并非始自今日,在毛泽东时代便已经存在。

在独裁者的治下,这种潜规则的核心就是独裁者的意志。由于独裁者的意志是变化的,因此规则也在变化。毛泽东废黜刘少奇、林彪、邓小平,邓小平废黜胡耀邦、赵紫阳等就是变化无常的独裁规则的体现。现在的中国,没有人具有当独裁者的实力了,开始盛行一种新的潜规则,就是“寡头交易”规则。政治接班人成了极少数政治寡头的幕后交易品。

了解遴选政治接班人的寡头规则是理解中国现行政治生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中国的决策程序,从而比较“靠谱”地预测中国政治精英集团成员的政治行为及其政治和社会后果。在十八大的政治局常委的遴选过程中,这种寡头规则包括那些内容呢?

首先,任何希望能够入常的候选人都必须是具有决定权的寡头所能够接受的人物。由于没有了绝对的权威,所以这极少数寡头各个都有否决权,假如你得罪了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你的政治前途绝对终止,搞得不好你的结局还会身败名裂。薄熙来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有人认为薄熙来是因为到重庆后奉行一条别出心裁的路线和政策才导致目前的结局的。持这种看法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薄熙来注定出局是因为胡锦涛早在五年前就开始布局对他行使否决权。五年前的薄熙来,既有地方党政主要首长的经历(大连市委书记和辽宁省长),又有中央重要经济部门的首长经历(商贸部长),应该是政治局和国务院副总理的首要人选,假如当时他沿著这条路径走下去,在十八大前的“入常”的竞争中便会成为尾大不掉的领跑者。

胡锦涛当时便为今天行使了最终的否决权作出了铺垫,将薄赶出了京城。因为薄熙来的父亲薄一波是胡锦涛和整个团派出身的干部的政治敌人。薄一波依仗邓小平授予的权力,在代表老人党清理改革领袖胡耀邦的过程中试图将凡是与胡耀邦有干系的人一网打尽,其中就包括胡锦涛、王兆国、刘延东等人。有了这种渊源,薄熙来无论如何是不会成为胡锦涛的政治盟友的。作为具有否决权的最终要的政治寡头之一,胡锦涛行使否决权应该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实薄熙来对此也心知肚明。可是他不是一个“认命”的主儿,还寄希望于另辟蹊径,在出局后重新入局。他在重庆的路线,虽然与胡锦涛的“亲民政治”和“毛泽东主义”并无根本不同,却得罪了江泽民,因为他所批判的正是江泽民时期的政治和社会政策。于是,作为另一个政治寡头,将也行使了否决权。这就注定了薄在政治上不仅“死定了”,而且还会死得非常难看。

“入常”的第二个规则是在半公开的帮派竞争中得到帮主的绝对信任。只有这样,帮主在与其他的政治寡头讨价还价的过程中才不至于将你作为权力交换过程的牺牲品。但是,假如做得过火,锋芒毕露,便违反了规则一,很容易让其他的帮主行使否决权;假如做得火候不够,在本帮帮主的心目中又缺乏分量。在寡头支配政治权力的帮派角逐中,要取得这样的平衡要花费很多的功夫。

第三个规则是中庸规则。由于要避免遭受政治寡头的否决,所有的候选人都要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尽可能地表现中庸,藏头藏脚,让人找不到任何破绽。他们必须说千篇一律的话,做不得罪人的事,让任何人都感到对自己没有威胁。 久而久之, 他们可能在“入常”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进,但是却在制度创新的政治能力上一步一步后退。

第四个规则就是以年龄划线和论资排辈的规则。由于谁都没有政绩,也由于每一个政治寡头都有否决权,除了极个别人之外,大多数只有靠以年龄划线和论资排辈了。例如,在有适龄的现任政治局委员中,已经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和国务院副总理的委员比担任地方大员的委员们有优势。已经担任了两届政治局委员的比只担任了一届的政治局委员的人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刘云山、张德江、王岐山、俞振声、李源潮等人具有相对优势。

按照这四个“潜规则”来进行十八大常委的猜谜,大致可以八九不离十。问题是,按照这样的规则进入常委的人,很难为成为具有领袖气质的政治家。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缺乏合格的政治领袖,这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悲哀,也会使得当今的世界更加缺乏稳定性。

(自由亚洲电台粤语部评论 http://www.rfa.org/cantonese/commentaries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