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星期四

王超华:偏袒財團的政黨政治

图:近三千勞工在總統府前抗議政府的整體經濟與勞工政策


台灣勞工的社會基本權利問題,在政客互相攻擊和緊急救火的鬧劇中,被擱置一旁。勞工在經濟政策中受歧視,本身就是國家責任,却都被以具體執政或法源名義推諉、迴避。


近日台灣爭論最多的是財政預算困境。總統馬英九因大談台灣經濟下滑,大家要"共體時艱",已經引火燒身;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發表專文,警告台灣正陷入與歐洲債務危機類似的險境。財政真的陷入破產危機了嗎?其實,這一輪爭議如此熱鬧,起源還在勞工抗爭。10月28日近三千勞工打著"政府混蛋,台灣完蛋"的大標語,"讓雞蛋飛一會兒",在凱達格蘭大道上蛋襲總統府,超越具體議題,抗議政府的整體經濟與勞工政策,展現出多年未見的集體力量。

近千萬勞工人口受威脅

這一波抗議,蓋因馬英九連任就職以來,決計以低薪勞力吸引台商回流和陸資來台,拒絕外籍勞工納入基本工資;同時不顧台灣青年失業率上升,計畫明年增加萬名以上外勞配額;而勞工實際工資十幾年裡未升反降,政府卻漠然無感,仍然決定暫緩調升基本工資。這些社會不滿正在積累,突然傳出勞保基金瀕臨破產,引發近千萬期盼勞保養老的底層勞工民眾恐慌,造成抗議爆發的直接引信。政府官員急忙救火,多方表態,信誓旦旦,勞保絕對不會倒。可是,改革方案中提出如有缺口"政府負最後支付責任"的條款,卻在跨部會審查時遭到反對,認為這屬於社會保險,應該用提高保費和減少給付的辦法保證自給自足,不能牽涉政府預算。而公教人員保險基金,因為政府是公務員的"顧主",當然要撥補缺口。

於是,政府是否有義務保證勞工退休等社會福利保障,這個問題轉眼間華麗變身,成了為甚麼軍公教人員能有旱澇保收的高福利。沒幾天,今年軍公教退休人員相當於一個半月給付的年終"慰問金"被正式取消。這道煙火立即又延燒到立法委員號稱9A的九項(其實涉及十五項)特別補助費,現在每人至少要削減84萬元台幣,合計節省開支近億元,而社會仍在質問為甚麼不能全數取消。再者說,如果要"共體時艱",馬英九總統每年四千萬的國務機要費,就都拿的那麼合情合理嗎?

護航財團漠視勞工

可歎勞工的社會基本權利問題,在政客互相攻擊和緊急救火的鬧劇中,被擱置一旁。台灣勞工在經濟政策中受歧視,本身就是國家責任。總統府、立法院、行政院都不應以具體執政或法源名義推諉,可是目前這三家卻都刻意迴避。政治被簡化為國民和民進兩大黨之爭,而兩黨,特別是民進黨,又受到歷來選舉政治積澱起來的立院黨團之爭所左右。立法機緣,也是立委揪團抓辮子藉機鞏固票樁和維護自身利益的機會。結果,很多重大政策轉變,都在小節計較、政治利益謀劃下貿然推出。

2010年,以促進企業更新換代、吸引台資回流、促進經濟發展為名,國民黨和民進黨在惡鬥表象下聯手,將此前佔收入百分之二十五的營利事業所得稅一舉降低到百分之十七,國庫收入至少銳減數百億台幣年收入。辯護者振振有辭說這是向新加坡看齊,比香港的16.5趴還要高一點,卻無視這比大多數成熟資本主義市場國家的稅率都低,更無視台灣並沒有配套措施如新港兩地那樣吸引外資。結果,儘管有外媒將台灣評為投資環境佳的地區,真正來台的還是台商和台商名義下進入的陸資。而且,雖然立委和政府官員意圖用減稅和低薪勞工吸引投資並促進產業轉型,實際上並沒有集中於產業的投資返台到位。大部分資本湧入都轉向了金融和地產,不但將房價炒高令青年和勞工族難以承擔,而且大肆搶占瓜分沿海公有地和農田資源,從度假村到精密工業園區,經年累月的結果,大多成為地產開發倒手生財的捷徑,少有真正致力生產的製造業。

就拿蔡英文這次論述"財政危機"的文章來說,其中六項建議,全部指向福利政策私有化和地方政府財權獨立。前者顯然不能解決國家對勞工的責任,不利於將勞工權益逐步提升到與軍公教人員相類。而後者,則完全忽略了地方政府將發生依賴舉債財政的隱患。究其實,和國民黨的立場並沒有根本區別。

立院政治庸俗化與封閉的媒體

每屆立委,總有年輕新進,能夠從大處著眼展開有力論述。但整個黨團政治的氣氛卻是拉人向下。例如,中央研究院法律所黃丞儀受邀出席立法院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全體會議並發表意見,為此特別做了認真準備。孰料剛剛輪到他被指名到台上發言,就受到立法院民進黨團總召集人柯建銘的粗暴質疑和指責,聲稱只有官員才能到立法院委員會備詢。假若這只是柯建銘這位立院混了將近二十年的黨鞭忽略了憲法相關條款倒也罷了。更為惡劣的是,在黃丞儀未發一言就被迫離開之際,柯建銘的助理竟然跑來要他將準備的發言寫成修法草案供立委參考。也就是說,你的有價值的意見,必須要經過我的身份和嘴巴,才能公之於眾,否則就讓你閉嘴。

這樣的事件,兩大黨控制下的大報和電視台,都沒有興趣報道。好在還有網路,還有臉書,我們得以瞭解這些細節,並進而反省──台灣民主出問題了嗎?問題在哪裡?

——原载《动向》杂志2011年11月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