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9日星期二

李直:中共何往,中國何去

网络漫画:井外势力


習近平接掌中共總書記權位後,中共究竟要往何處去,這是人們一直關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中共的政治取向決定了中國的歷史走向。

最近中共中央組織部發文,要中共官員"防止在西方憲政民主、'普世價值'、'公民社會'等言論鼓譟下迷失方向……"。尤為引人注意的是,此文還要求"幹部捍衛國家和民族的精神獨立性,防止成為西方道德價值的'應聲蟲'"。

與中組部的文章相呼應,中央黨校副教育長韓慶祥也在人民日報撰文說"中國共產黨面臨八個'新的偉大斗爭'"。按照韓慶祥的解說,在這所謂八個"新的偉大斗爭"中,除了反腐敗鬥爭外,舉凡其餘七個"新的偉大斗爭",如爭奪資源鬥爭、貨幣戰爭鬥爭、爭奪市場鬥爭、意識形態鬥爭、領土爭端鬥爭、網絡鬥爭以及反民族分裂主義鬥爭,全部是中國共產黨與"美國"、"西方發達國家"、"西方敵對勢力"和"西方大國"之間的鬥爭。韓文總結道,"'新的偉大斗爭'的新特點",就是"鬥爭對象和形式全面多樣,處處可能是鬥爭的'戰場'"……此文可謂處處殺氣,充滿挑戰,且霸氣畢露,劍拔弩張。

其實,對不做所謂"西方道德價值應聲蟲"的中國共產黨,對充滿鬥爭精神——與天鬥人定勝天、與人鬥其樂無窮的中國共產黨,人們並不陌生。正是這樣一個黨,在其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前,鬥完黨外鬥黨內,鬥完幹部鬥群眾……循環往復鬥、鬥、鬥、鬥,把中國鬥向了崩潰的邊緣。而遭受過這種鬥爭的魚池之殃的習近平於此也應存有切膚之痛。

不過,這樣的切膚之痛在韓慶祥那裡全然不在。韓慶祥在文中"亮劍"道:"我們正在進行的'新的偉大斗爭'之對象,既有國外的,也有國內的;既有黨外的,也有黨內的;既有經濟、政治的,也有文化、社會的;既有​​有形的敵對勢力,也有無形的挑戰、考驗、危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領域都有鬥爭,資源、貨幣、市場、意識形態、網絡等都是鬥爭的載體。"

這樣一個要內外出擊、無所不鬥的中國共產黨,將把中國引至何方?

回看中國大陸尚在及目處的歷史,人們也許可以由此推測中國未來的走向。實際上,不論中共如何看待自己的"前30年"和"後30年",也不論其如何處置此兩者之關係,有一點不可否定,那就是中國當今為世人所矚目的全部發展成就,不是鬥出來的,而恰是摒棄"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的鬥爭思維,實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鑄劍為犁政策的結果。

當然,如果硬要說中國當今的發展成就是鬥來的話,那也是中共與自己傳統的"鬥爭哲學"相鬥爭鬥來的。或者確切地說,正是中共與自己內部存在的主張斗、鬥、鬥的毛派守殘勢力相鬥爭鬥來的。顯然,中共之開放政策,既不是向蘇聯、東歐開放,更不是向朝鮮、古巴開放,而正是向日本、歐洲和美國開放,正是要超越於清朝限於器物層面的"洋務運動"之上的向西方開放。非因向西方開放,何來"毛鬥派"激烈反對呢?

幾十年開放的成果於中國看得見,摸得著。如今,中共擺明架勢,要與為中國發展出力最甚的日本、美國、歐洲等"西方價值"和"敵對勢力"作鬥爭,而與從近代起屢使中國水深火熱的北鄰結為盟兄。如此選擇,除了在中國國內製造大量敵人並導致內鬥以外,也會為中國製造出越來越多鬥不過來的外敵。這樣的鬥爭思維可以善終,則中共的文革就不必終止。 

(作者是大陸政治觀察人士)

原載《世界日報》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