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21日星期四

朱学渊: “五帝”是女真族,“黄帝”是爱新氏

朱学渊《秦始皇是说蒙古话的女真人》增订电子版

第三篇 "五帝"是女真族,"黄帝"是爱新氏

《史记·五帝本纪》是口传故事的笔录,中国人自引为"炎黄子孙"
"三皇五帝"带来的荣耀。因此,这些传说人物是否真实可靠?自
然是我们骄傲中的隐忧了。

一般认为,黄帝、颛顼、喾、尧、舜即是"五帝"。〈五帝本纪〉说: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
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
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是为帝尧。
虞舜者,名曰重华。

但是在结束该卷时,司马迁又说: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
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
夏后……

其中,黄帝从"姓公孙"变成"为有熊",就成了众说纷纭的历史公
案。如果不认识这两个姓氏,就根本无法认识这位人物,中华民族祖
先的面目也就难于信服了。

传统学术是按字面来解释传说姓氏的,如"神农氏"是领头农耕的氏
族,"燧人氏"是发明钻木取火的部落。而含""字的族名,如有
熊、有莘、有巢、有娀、有扈、有虞、有邰、有殷等,则有更简单化
的解读:"有巢氏"是开始巢居的氏族,"有扈氏"是率先开门凿户
者的子孙,云云。这些的肤浅的说法,却已经深入了我们的意识。

如果"""/""",那么"有熊氏"就是"饲养熊罴的
氏族""与狗熊同伍的部落",也就非常荒谬了。而这些部落名没
有有效的汉语语义,也说明史前中原语言曾经不同于汉语,否则"
/有熊"的语义是不会说不清楚的。因此我们必须先把上古中原语
言作一番了解。

·上古中原民族是后世北方民族的同类的语言证据

司马迁早已指出上古中原语言不是"雅言"的事实,他在〈五帝本纪〉
结尾时说:

大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上古)矣。然《尚书》独载尧以
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训),荐绅先生难言之。

历来人们只把"雅言"当作是优雅的语言,因此不理解这段"大史公
"。其实,雅言或"雅驯"是指后来形成的汉语,而记载黄帝事迹
的《百家》不是用雅言写的,司马迁去咨询博学的荐绅先生,可是荐
绅先生也不知所云。

《尔雅》是一部古代辞书,其中就有中原原始语言的线索。其〈释天〉
一章说:

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其实,蒙古语 ziil就是"唐虞曰载""";满语anen正是"
曰年""";满语"" ser 恰似"商曰祀""";而"
曰岁"""则是今伏尔加河流域楚瓦什语之 sul,楚瓦什人被认
为保加尔(仆骨)人后裔。因此,从这个字来看,夏和唐虞(东胡)
似为蒙古语族,而商和周则似通古斯语族。

再如〈释器〉一章说:

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

蒙古语"黄金/ altan"常译"阿勒坛"""可能就是取了"/ tan"
之音。象这样的例子,在《尔雅》中还有不少。

所谓"夏历",即十二兽纪年历,北方民族乃至藏族也用它,但它始
于何时?却无从计考。清儒赵翼认为夏历得自戎狄,他在《陔余丛考》
一书中说:"汉时呼韩邪欵塞入居五原,与齐民相杂……以鼠牛虎兔
之类分纪岁时,浸寻流传于中国。"事实上,金文甲骨里就有与十二
兽对应的"十二地支",拿它们与蒙古语比较,还有许多音缘:

                     tuula
                     luu
                  morin
                     jamaa
                  samz
                  gahai

看来,不仅现代汉语的""""""""四字与蒙古语同源,
雅言中的""""两字也是蒙古语 samz gahai 的缩音。
因此"十二兽历""十二地支"是前汉语时代说蒙古原语的中原先
民,也就是北方民族的中原祖先创造的。

语言信息,弥足珍贵。晋人皇甫谧说"舜母名握登""握登"就是蒙
古语"夫人/合敦",她可能是来自一个说蒙古话的家庭。又如,〈吴
太伯世家〉说吴王夫差率军北上"败齐师于艾陵",这个战场可能是
在鲁南,其古代居民是东夷,而"艾陵"就是满语的"/阿林",汉
语的"/"可能是女真语的遗存,。

许多汉语基本词汇与北方民族语言一致。如突厥语的"/ su",蒙
古语的"/ tengri",满语的"/ mo";而汉语的"胳膊"又与满、
蒙、突厥三语共同的"// gala"同源。这些都是北方民族与中
原古代居民同源的语言证据。

·"公孙/有熊"即是"乌孙/爱新"

基于北方民族的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认识,就可以尝试用北方民族族
名来检识"公孫/有熊",首先又必须猜测"/"二字的读音

我们不难明确一个已被长期应用,却未被人们言明的语音约定,即以
半元音 y 为首的汉字,将 y 音免去,即可约明其古代或若干现代方
言读音。譬如:

"//"""
"//"""
"//""/"
"//"""
"//"""

不仅族名"月氏/兀者""宇文/乌马",乃至"亚洲/ Asia"都符合
这个规律。我们如果将""读作"//",那末传说时代含""
字的中原氏族名与北方民族族名几乎都有了准确的对应,如:

有熊、有莘、有山     "乌孙"
有巢、有蟜、有穷     "兀者"
有扈、有虞、有黄     "回纥"
有殷、有偃        "兀颜"
有鬲           "乌古"
有缗           "乌马"
有施           "纥奚"

而古代中原又有大量含""字的姓氏,如"公孙""公伯""公祖"
等同样有待确认。有人说"公孙""公之孙""公伯""公之伯"
"公祖"乃是"公之祖";而""者本人却是子虚乌有,因此上述
说法必是无稽之谈。事实上,""的读音可以从"///"
字的构字和读音得到启发。"/ un"""的衍生字;""又与
""形似,"// gu/ hu/ u"等字为其衍生。若亦将"" u/
o 试读,含""姓氏与北方族名的关联,也一目了然了:

公孙、公慎、公胜     "乌孙"
公祖、公仇、公朱     "兀者"
公夏、公何、公华     "回纥"
公羊、公冶、公言     "兀颜"
公良、公刘、公旅     "乌洛"
公孟、公明、公文     "乌马"
公西、公皙、公息     "纥奚"

既然上古姓氏中的"/"须读"/",姓氏"公孙/有熊"就音
同于〈大宛列传〉记载的西域的族名"乌孙",于是〈五帝本纪〉说
"黄帝者姓公孙""黄帝为有熊"就不相矛盾;但中原民族不认同
戎狄,论证其中原人类的祖先是戎狄的同类,还需要更多的证据。

其实,女真姓氏"爱新"在《金史·百官志》作"阿鲜",在《满州
源流考》作"乌新",因此"乌孙/ Osin"是与"爱新/ Asin"同源
"金姓"部落。而唐代突厥王族为"阿史那/ Asina",现代哈萨克
族有"乌孙部",内蒙古有"乌审旗";《逸周书·王会解》还记载殷
商初年华东地区就有"讴深"部落。因此,发散于欧亚大陆的"金姓"
部落都发源于中原,"五帝"多为金姓人物是不可拒绝的事实。

·"高辛""乌孙""高阳""兀颜"

"帝颛顼高阳者""帝喾高辛者"的姓氏都含""字,它应与"
//"等字近音。若将""试读如 hao/ ho/ hu/ u"高辛"
"公孙/有熊";而"高阳"就是中原姓氏"公羊/有殷",或是女真
姓氏"兀颜"

"高辛""公孙""帝喾高辛者"就是"公孙喾",也就是春秋秦
汉人名"公孙敖/公孙贺/公孙尧"或《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之女真人
"阿星阿/武星额/艾星阿/鄂星阿/额盛额/胡星阿""高辛喾"
后世中原和戎狄之人的真名实姓的一致,为这位远古传说人物增添了
真人的色彩,也为戎汉同源提供了证据。

"兀颜"则与女真语"/ ulgian""/ fulgian"(《赫哲语简
志》,1986,页89102)非常接近。《金史·国语解 》说"兀颜曰
"就是"兀颜曰猪";汉字"""""",实质源于"
"的双义背景,汉代形成的"朱姓"是有女真血缘和语言背景的。
因此"帝颛顼高阳者"不仅是"兀颜颛顼",还是一位"朱颛顼"

"帝颛顼高阳""兀颜颛顼",说他是"姓公孙"的黄帝之孙就不
实在。因此,〈五帝本纪〉说"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
所谓"同姓"应指在"女真/姬姓"层面上的血缘归属;而"异其国
"则是在"乌孙/公孙""兀颜/公羊"层面上的氏族区别;既然
来自不同的氏族,追究他们的子裔关联就毫无意义了。

·"陶唐"即是"鞑靼"

""的信息比较模糊,〈五帝本纪〉除了说"帝尧者,放勋"外,
还说"帝尧为陶唐",而且他还有"唐尧"之号,而《史记正义》甚
至还注说他"姓伊祁氏"。这些说法相当矛盾,一般说来他既为"
唐氏",就不可能又为"伊祁氏"

"陶唐"是《百家姓》之"澹台"或族名"鞑靼"的昂化(-ng)音,
女真姓氏"拓特"或匈牙利姓氏 Toth 可能是这个族名的真音。而"
"即是族名"讹斥/兀者"之转韵;欧洲国名"爱沙尼亚/ Estonia"
之本字 Eesti 恰是"伊祁/讹斥",而爱沙尼亚的另一名 Chudj/ Чудь
正是"女直"。因此无论"帝尧为陶唐"或为"伊祁",这两个姓氏
都是女真氏族。

〈五帝本纪〉还说:"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氏女,生挚。
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 (),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
如果他是"帝喾"之子,他就必须姓"高辛/公孙";其异母兄名""
"公孙挚"也是春秋常见的人名;而""的母姓"娵訾氏"又即"
直氏"。这些人名和族名的真实性,或许能还原""为一个真人。
但是他的姓氏就太令人困惑了

·"虞舜""乌孙",但不是"有虞"

"""虞舜"的缩音。"/ yu"的实音读"/ u",因此无须
证明"虞舜"也是"乌孙/爱新/公孙/高辛"。关于这个虞舜家族,〈五
帝本纪〉云:

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
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
昌意:以至舜七世矣。

很难解释的是:为什么"帝颛顼高阳者"的这位七世孙,从"高阳"
变成了"虞舜"

〈五帝本纪〉又说"帝舜为有虞",而"有虞""回纥/夏后"。因
""究竟姓"虞舜/乌孙",还是姓"有虞/回纥"?太史公是说
不清的,他比舜至少晚生了两三千年,其间中原语言发生了巨变,他
因此对上古语言和姓氏已经知之甚少了,他将"公孙"又作"有熊"
算是运气没有弄错;但将"虞舜"误解成"姓虞名舜",又将"姓虞"
曲解为"有虞氏",就大错其特错了。

·"""夏后氏",不是"公孙氏"

〈五帝本纪〉说"帝禹为夏后",〈夏本纪〉说"夏禹,名曰文命"
中原姓氏"夏后/夏侯""回纥"的别写;"文命"也是真实的人名,
孔子即有弟子"澹台灭明"者,人名"灭明/文命"出自中原,后来
又从漠北走进南疆,维吾尔族男子常见名"买买提"即是"文命/
"的承继。而禹就是一位叫"夏后文命/回纥灭明"的人。

"""夏后文命"是四千年前夏朝的始祖,他治水的游历已被《尚
书》名篇〈禹贡〉记载下来,在〈禹贡〉和"夏历"中有许多蒙古语
的遗迹,他的全号"大禹"可能是蒙古语的"酋长/ darga""
/ da-u"。〈五帝本纪〉将他与黄帝、颛顼、喾、尧、舜并立为"
",〈夏本纪〉说"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而从血
缘和时代相隔来看,这些说法都太过牵强了。 。

·结论

〈五帝本纪〉是上古中原女真系部落强人的传说,之后中原语言发生
了根本变化,加上汉字之初通假规范的不明确,同一氏族名往往被不
同的人用面目全非的汉字来记载,如"公孙/有熊/高辛/禹舜"即是
"乌孙";虽然司马迁未能辨认它们的异同,却忠实地将它们辑录下
来,从而为世界人类的一部祖先留下一部可靠的记载。我们一旦认识
炎黄祖先是戎狄的同类,外显杂乱无章的〈五帝本纪〉就归一如真了。

北方诸族的祖先是从中原出走的,北方民族认祖中原,但中原民族不
认同他们;太史公之言如鼎,他说"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
却没有人呼应。事实上,北方民族长期恪守着从中原带出去的语言和
习俗。最近两千多年中,北方民族的数度回归征服,才使中原人民对
他们有了了解,殊不知他们荒蛮生疏的形态,正是上古中原人类的写
照。只有从北方民族的这面镜子,炎黄子孙才能知悉祖先"五帝"
面貌。

原载台湾《历史月刊》二○○六年三月号
一四年三月二十三日修改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