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4日星期五

宋志标:答《纽约时报》问——习近平真實的媒體思路


記得在一年前,在關於如何解讀中國夢的文宣策略時,曾有師長提醒,大意是:習近平的媒體方針還不甚清晰,他與中宣部之間的關係尚需確認,總之是在下結論之前,還得等等看。從習回答紐約時報的問題看,這個時間點已經到來,現在是可以下判斷了。
紐約時報的提問有兩個,其中一個是在美國放寬對中國人簽證後,中國政府是否也會寬待紐約時報記者的工作簽證?習近平用了一個比喻、一個俗語以及一番外交套話給予了否定回答。紐約時報寫了篇勸喻風格的社論,說他「應該具備應對真實的審視和批判的能力」。
暫且不管那個比喻和「解鈴還須繫鈴人」的俗語,習氏的外交套話中依舊是媒體要在法律框架內運行,要遵守中國法律云云。這番話常見於外交部發言人抵擋外媒追問的時候,屬於政治正確、沒有實質含義的敷衍話,既保險又保守,很能反映他的媒體觀。
從中國夢的文宣開始,中間經歷了南周事件、反憲政討論、周小平現象等意識形態的話語爭論,當然也包括維權律師被捕、四中全會期待以及依法治國夢等等所形成的輿論交鋒。當時出現一個有意思的邏輯是,最高層不知情,是被文宣部門「綁架」的。
很長時間以來,意識形態主管部門、網信辦與習之間,都被改良派與泛自由派認為切割出「不信前者」與「寄望後者」的界限。他們很不願意承認,三者對輿論治理的思路是一體的。針對這個認識上的誤區,很有一些爭論,但無改泛自由派的「明君」盼望。
北京文藝座談會之後,最高領導人與意識形態部門的關係若何,習本人的媒體觀和輿論觀是什麼,一下子清晰起來。將其切割出去,以確保他在意識形態化的過程中成為「不粘鍋」與「白手套」,被事實擊碎。對泛自由派而言,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將媒體管理置於所謂法治的框架下解釋,自然會獲得冠冕堂皇的理由,可這些僅僅是沒有現實感、或者說取消現實問題的一套陳詞濫調。四中全會的「依法治國」被期待了大半年,體制內外改良派擁抱這次會議以重新定位改革話語,可其矯飾的一面相當刺目。
至此而言,最高領導人的本相與幻象已然重疊到一起,露出他真實的媒體思路——對國人而言,這些原來是很熟悉的,並無意外。這也表明,在過去兩年多時間裏,在媒體乃至於輿論圈發生的一系列所謂「倒退」現象,其來有自,不存在所謂的「分裂」,其實始終如一。
習近平在回答外媒提問時的媒體素養,肯定也是對內媒管理的最高等級的思路。對泛自由派、改良派、以及各種「伺機活動派」來說,接受這樣的真相是殘酷的。如果繼續選擇無視,繼續用自我矇騙面對實際,聲名一再狼藉已是必然,智商也會被取笑。
來自黨魁的回答,反映到政治心態上,最終對大陸媒體評論的話語轉變將起到一個分水嶺的作用。體制內外改良派重鎮《炎黃春秋》雜誌,近期遭受壓力更換負責人,也更早地佐證這個問題。以種種聲調,預設出輿論體制內的周旋空間,是該放下幻想,接受真相了。


——东网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页面